稻盛和夫:越是看似复杂的问题,越是要赶快回归原点

发布日期:2024-06-08 04:52    点击次数:170

“所谓复杂现象,不过是单纯事实的投影而已。”

作者:稻盛和夫

摆脱私信,抓住问题的本质

我们往往有一种倾向,就是把事情考虑得过于复杂。但是,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,有必要把复杂现象简单化。把事情看得越简单,就越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,也就是说,越接近真理。

京瓷员工之间、各部门之间往往为工作上的事发生争执,“你说得不对”、“不,事情该是这样”。彼此虽然都态度认真,直言不讳,但不免唇枪舌剑,争论不休。

比如,有关新产品的价格、交货期等等,制造部门说是A,销售部门则反驳说是B。

当时我还是社长。每当他们各执己见、相持不下时,就会说:“那么就去社长那儿。”把问题摆到我面前,让我裁决。

我先仔细听取双方的说辞,然后得出“是什么”、“该怎么办”的结论。大家心服口服,“原来如此”、“您说得对”。

于是各自轻松满意而归,好像刚才唾沫横飞的争吵没有发生过一样。并不是因为我地位最高可以一锤定音,而是超越纠缠不清的利害关系,冷静地分析问题,结果发现争论的原因其实极为单纯,我如实地指出这种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
比如部门间的纷争看起来复杂,但纠缠成团的线头一旦理出,原因却是疏忽了必要的联络,仅仅是少说了一句感谢的话等等,几乎都出于芝麻绿豆——多半是利己——的理由。

把问题说清,回到“作为人,何谓正确”这个本质上来,问题就迎刃而解。我的判断成为“大冈裁决”,被认为公正而有人情味。

要做出公正的、准确的判断,关键是有一双纯净的不带偏见的眼睛,不被细枝末节所蒙蔽,直奔问题的根源。

用这样的目光观察问题,不仅是企业内部的矛盾,大到国际问题,小到家庭纠纷,当事人出于各自的利害,成见、偏见一再叠加,把问题搞得复杂。

因此,越是看似错综复杂的问题,越是要赶快回归原点,依据单纯的原理原则做出决断。那些棘手的、貌似无法解决的难题,只要正面面对,以真诚的目光,根据单纯明快的原理,从是非、善恶的角度判断就能解决。

我们应该具备把事情简单化、直接抓住事物本质的“高层次的眼光”。

摆脱私心、利己心的束缚,走出利害和执著的圈子,从光明正大的利他心出发,就能做到这一点。

看起来很复杂的经营,

说到底,也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原则而已

看起来很复杂的经营,说到底,只不过是彻底追求“销售最大化和经费最小化”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则而已。

京瓷的“单位时间核算制度”,其基础就是“把事情简单化”这种思维方式。

尽力去把复杂现象简单化,这种思维方式,这一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非常重要。

我是技术人员出身,习惯于“进行实验、观察现象、探究真理”的流程。要想获得新发明或新发现,就必须把复杂的实验现象简单化,否则便会陷入迷局。以数学为例,变量越多越复杂就越难求解。

所谓“把复杂的现象简单化”,其实就是探究其产生的本源。

在创业初期,我对财务知识一窍不通。即便看了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,也仍然一头雾水。

资产负债表的左侧是资产,里面有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等项目;右侧有资本金和盈余公积等项目。左边有货币资金,右边有资本金和未分配利润,两部分相加,就是咱们公司的资金吧。

对于我的说法,财务总监一脸无奈。

“您在说什么呢?表的左侧是借方,列示的是资产;右侧是贷方,列示的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。资产项目的合计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合计。”

我对此表示不解:“右边不是写着资本金吗?它为什么会和负债同列呢?明明应该算作公司的资金啊。”

“您是外行,我没法解释清楚。

“行了行了。只要提高销售额,从销售额中减去费用,剩下的就是利润。这么理解总没错吧。”

“的确如此。”

“那就不用纠结了,只要追求销售最大化和费用最小化就行了。”

那次交谈之后,我一直把这最为简单明快的道理作为经营原则。

在我看来,“把复杂的现象简单化”是一种近乎直觉的分析能力。对于理工科出身的研究人员而言,更是不可或缺。纵观历史上的发明家和科学家,往往都具备化繁为简的能力,比如我们熟悉的爱迪生。我本人也非常重视这种能力。

有的人却喜欢把复杂的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开会时,他们会强调“我要讲的内容非常复杂”,让人很头痛。

我还发现,越是有学问的人,似乎越是有这种倾向。如果简单说明,就体现不出自己的高深,为了证明自学识渊博,故意把话说得错综复杂、晦涩难懂。

在我看来,这样的人往往自己也是一知半解,算不上是真才学。

只有把复杂事物解释得浅显易懂的人,才是真正的智者。因此,我一直不断努力,试图做到“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”

通过添加一维,使复杂的现象简单化。

每个人都站在

比自己高一层次的角度看待问题

很多时候我们与伙伴发生冲突、争执,大多的原因是我们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、角度去看待问题。

当我们能站在比自己高一层次的角度去看待问题,很多问题就会变得顺畅,冲突、争执将大大减少。

什么是站在比自己高一层次的角度去看待问题,例如:如果你是部门员工,当遇到问题时就站在部门长的角度去看待,你是部门长就站在事业部长的角度去看待……

广中平佑先生曾获得过被称为“数学界的诺贝尔奖”的菲尔兹奖。他曾用增加“一元”的方法解开过多个无人能解的难题。

广中先生说:“所谓复杂现象,不过是单纯事实的投影而已。”

例如,假设有一个平面交叉的十字路口,没有信号灯,有车辆从四面同时开来,就难免发生多次撞车事故。

但是,当增加“一元”,就是提高一个层级,即建立一个立体交叉路口,车辆就能畅行无阻。如果从交叉路口的正上方向下俯视,看起来仍然是平面交叉,从各方快速开来的车在交叉点似乎马上就会碰撞,但实际上,因为有立体高架,所以不会发生冲突,车辆能顺利通过。

人生也好,人类社会也好,真是多姿多彩、复杂纷纭。职场的人际关系、亲戚朋友关系,往往让人觉得复杂烦人,但实际上,这种看起来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过是单纯事实的投影而已。

所谓单纯的事实,就是自己的心。企业领域也好,科学领域也罢,其实都一样:因为没能提高“一元”,即提高一个层级来观察,所以看到的只是一片复杂怪异的现象。许多人都陷于这样的苦境。

在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,首先需要将自己的心性提高一个层次,以高层次的心态观察事物。

戒除私心

人心往往偏向于利己。如果大家都把对对方的关心和体谅抛在脑后,而把“私”字放在首位,那么就得不到周围人的帮助,工作也不可能顺利推进。

而且,这样的想法,会使团队的道德衰退,活力减弱。在日常工作中,我们要抑制“只要自己好就行”的利己心,在判断事情时,经常自问自答:自己做人是否正确,是否夹杂着私心。

说得直接点,就是“在进行思考时,把自己‘归于无’”;再说得极端点,就是“在进行思考时,要‘牺牲自我’这便是我所强调的戒除私心才能正确判断”的含义。

我在创立第二电电时,每天睡觉前,都会反复地严厉质问自己是否做到了“动机至善,私心了无”,而其原点便是该条目。不要把“是否对自己有利”作为判断基准,而应该考虑“是否客观公正”。若想成就事业,这点至关重要。

话虽如此,但人们在思考问题时,势必会不自觉地掺杂“自我意识”。究其原因,是因为保护自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。

在思考问题时,没有人会事先在头脑中对自己发号施令:“好,现在开始思考吧!”而是在出现问题时,人瞬时凭直觉做出判断。这种判断基于本能,而人的本能是自私的,因此这样的判断势必与自身利益一致。这是不可避免的。

所以,我们在思考问题时,必须暂时搁置自我的那一部分,以避免这种基于直觉的本能判断当然,企业家把自己公司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天经地义的,但在需要做出判断时,也要暂时搁置自己公司的利益。

只要如此尝试,就会发现,由于之前一心只想着“自己公司不能吃亏”而与对方无法达成一致的问题,在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后,重新进行思考,就如同拨云见日一般,能够使双方都开心满意的双赢方案一下子就浮现了出来。所以说,大家平时在做判断时,务必要努力做到“戒除私心”。

那么,具体要怎么做才能戒除私心做出正确判断呢?

我在这里教大家一个技巧。在问题出现的一瞬间,脑子自然会立即思考“怎么办”,在得出结论之前,在心中喝止自己“且慢!”然后试着深呼吸,接着想:“对了,稻盛先生说过‘试着在思考时把自己归于无’。”于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,重新思考问题。这样一来,势必能够获得最佳答案。

企业高层如果充满私心,就会做出错误判断进而会给公司的将来埋下巨大的祸根。仅凭这一点,就能看出“戒除私心”的重要性。

遵循原理原则思考

创立京瓷,我必须对经营负起责任,但当时我并不具备与经营相关的经验与知识。

然而公司成立后,作为经营者,我必须对每天的各种问题做出判断。因为京瓷是一家刚成立的风险企业,一旦自己判断失误,公司就可能很快倾覆。因此,我必须对面临的各种问题不断做出正确的判断。心中的不安让我连日辗转难眠。

烦恼啊烦恼,烦恼之余,我意识到:在经营活动中做出的判断必须要基于世间通行的道理,也就是要符合“原理原则”。我这样思考:如果我们的判断违背了父母和老师教给我们的朴素的价值观,违背了我们一般人持有的伦理观、道德律,那么我们的事业不可能顺利发展。

于是,我决心将所有事情都回归到“原理原则”来进行判断。换句话说,就是将“作为人是正确,还是错误”作为判断基准。“把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始终。”

正邪善恶等是人最基本的道德律。从孩童时代起,父母和老师就反复教导我们,这些规范已融入我们的血肉,与我们休戚相关。

遵循这些规范,即使没有经验和知识,也不会出现重大的判断失误。我这样想,同时付诸实践,对现实中发生的各种问题,我都基于“原理原则”进行判断。

“我是怪才,我与众不同,我否定常识……”有时会有这种故作特立独行的经营者。但我的这一套并非标新立异,不是随意否定常识,也不是居高临下、根本否定现存的思维方式。

当时碰巧我对经营很无知,这才不得不遵循“原理原则”,从本质上对事物进行认真思考,仅此而已。但这样的思维方式,不仅在经营活动中,在人生所有场合下,都为我指明了正确的方向。



热点资讯

郑刚再发文回应罗永浩:D轮近10亿融资花哪里去了?

9月7日上午,紫辉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郑刚在微博发6000字长文《郑刚:关于罗永浩近期诡辩“熊文”的回应(一)》。 郑刚在文中称,针对自己的穷追猛锤,罗永浩先否认事实,盖不住时拐弯抹角承认,再转移话题,顺便攻击对方私德。 郑刚还给罗永浩提出七大问题。 一、罗永浩,你怎么把D轮近十亿的融资一年内就花完了? 郑刚称,有媒体报道,“2017年8月,罗永浩宣布融资大概十亿元左右”。锤子科技的前五年都没有花超出十个亿,现在新融资的十亿一年内就糟蹋完了,钱到底花在哪里了? 二、罗永浩,你还债先还给自己吗?...

相关资讯